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水平省级本科教学团队情况介绍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25-06-07浏览次数:10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水平省级本科教学团队情况介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团队于 2020 年获批成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获批以来,该团队不断拓宽教学思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依托东华理工大学建设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形成研究优势。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精品课程,并建设成为学校主干课程。

(二)初步建成教学名师队伍,创建校级“名师工作室”。创新名师培育激励机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教学竞赛。按照高标准建设精品课程,确保师资、教材、内容、教法、平台和效果的一流水平。

(三)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建立双轨策略,拓宽老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新教师的成长通道。团队教师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教学评价优秀,教学能力提升。团队成员华启和和付海莲分别获聘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能力比赛,激励教师积极撰写教改论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团队共获得省“青年教师能力比赛”一等奖4次,省“大思政课”改革创新项目7项,省“一线课堂”优质课7项,其他教学方面成果奖励近20个,发表科研论文近10篇。通过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导师制,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四)教学改革融入校本特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将核军工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荣校、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精神。在“四个结合”方面,进一步探索“三融合(第一、二、三课堂的融合)模式”。依托学院VR虚拟实验室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改革。

()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依托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研究中心”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并建立3个教学实践基地,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创新特色做法

(一)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紧扣教材重难点、理论困惑点、学生关注点(三点联动),实行“问题+团队”教学方式(双元驱动),创建“在线课程+面授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1323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知+行”的人才。以教师为主导,构建“大+小”教学团队。以课程为中心,形成“1+N”教学成效。

(二)推进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以江西省“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推进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课多师”“双师同堂”“师生同台”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小问题+问题链”“一体化+特色化”“校内+校外”“团队+多师”的教学特色,2024年获批江西省“一课多师”教学示范团队。

(三)实现建设取得成效。通过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为其他教学团队提供了示范。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一体两翼三融四通”协同育人模式,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了教学团队的影响力,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团队负责人汪晓莺获江西省首批“百名优秀思政教师”和省“高校十大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成员华启和获江西省首批“百名优秀思政教师”和省“高校十大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成员付海莲获江西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周成莉获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称号。

团队成员在教学方面获得多个奖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2020年江西省“战疫思政课堂”教学比赛中,团队成员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全省“一线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2021年获评5堂优秀微课,2023年获评2堂优秀微课。在全省青年教师比赛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获批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全省高校“一课多师”示范团队1项、“双师同堂”示范课堂1项、“师生同台”示范课2项,省级“专题+艺术”特色示范课1项;获批“江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试点建设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3门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