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The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课程代码:MY2001TB
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
学时/学分:48学时(课堂讲授40学时,课内实践8学时)/3学分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该课程着重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该课程是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巨变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了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领会怎样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1.知识目标
(1)熟悉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
(2)掌握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抗日战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等相关知识点;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与中国社会的影响变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3)具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能力目标
(1)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近现代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2)应用知识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3)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积极关注重大问题,学会辩证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拓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
(1)思想道德: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觉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2)专业素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的作风以及专业团队精神。
(3)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高洁的人生志趣、高尚的道德品格、广博的文化知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仪表风度。
(4)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并具备一定承受挫折的能力。
(5)科技与创新: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素养。
(6)协作与沟通: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7)科学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实事求是,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历史问题的由来与本质的素养。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 | 1.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1.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使命; 2.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3.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救亡图存的奋斗过程。 |
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 1.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为新中国而奋斗
| 1.依据所学知识,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人民近百年来奋斗探索的必然选择; 2.理解和认同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等; 3.厘清1840-194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主题。 |
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近百年奋斗、创造、积累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 2.认识建国以后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之间的辩证关系; 3.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理解和认同。 |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的知识体系
知识领域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知识单元1: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知识单元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知识单元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知识单元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知识领域2: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知识单元1: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知识单元2: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知识单元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知识单元4:为新中国而奋斗
知识领域3: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
知识单元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知识单元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单元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知识单元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课程涵盖的知识单元
序号 | 知识领域 | 核心知识单元(参考学时) | 选修知识单元 (参考学时) |
1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 1.1(2),1.2(4),1.3(6),1.4(4) | |
2 |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 2.1(6),2.2(4),2.3(6),2.4(4) | |
3 |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3.1(4),3.2(2),3.3(2),3.4(4) | |
(三)知识单元的描述
知识单元1.1: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知识点: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重点与难点:
1.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在世界文明当中的地位。
2.分析评述造成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特点、主要矛盾及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
3.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基本特征,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4.应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要求,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知识单元1.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知识点: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与难点: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及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方式、手段,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和贫穷落后的根源。
2.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民族独立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
3.掌握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现实及产生原因,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
4.应用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知识单元1.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知识点: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洋务运动的兴衰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重点与难点:
1.了解和掌握三次探索的时代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2.正确认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3.评价洋务运动。
4.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论争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理解探索失败的历史作用、局限性,分析这些探索最终不能为实现中国独立、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这两个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局限性。
3.掌握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运动中认识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
4.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单纯的农民革命不可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需要先进阶级来领导的原因。
知识单元1.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知识点: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辛亥革命的失败
重点与难点:
1.革命与改良的关系;革命的必然性。
2.为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却说它又失败了?
学习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历史条件,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与进步性。
2.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3.掌握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及其评价;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4.应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的局限性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知识单元2.1: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知识点: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重点与难点:
1.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展现新面貌的原因。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及其伟大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
2.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3.掌握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生,认识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4.应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
知识单元2.2: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知识点: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重点与难点:
1.理解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史和现实启示。
2.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犯“左”倾错误的原因。
学习目标:
1.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如何建立反动专制统治,国民党南京政权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斗争实践。
2.理解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与进步性。
3.掌握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认识这一理论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懂得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4.应用从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认识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知识单元2.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知识点: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重点与难点:
1.揭露日本灭亡中国的罪恶图谋和野蛮暴行;说明抗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性;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成为弱国战胜强国范例的原因。
学习目标:
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提高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继承和发扬抗日军民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3.掌握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及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正确认识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4.应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经验。
知识单元2.4:为新中国而奋斗
知识点: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重点与难点:
1.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通过和平途径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目的;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2.正确理解历史和人民对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条道路的选择;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习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
2.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走向崩溃的经过和根本原因。
3.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历史必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条件。
4.应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知识单元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知识点: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和教训。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及必要性,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成就及教训。
3.掌握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
4.应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认识其实质和局限性。
知识单元3.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点:
良好的开端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曲折历程。
2.“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教训;关于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2.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经历及其经验教训,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及其重要理论成果。
3.掌握在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意义。
4.应用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知识单元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知识点: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点与难点: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2.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
2.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意义。
3.掌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
4.应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单元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知识点: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重点与难点:
1.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2.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4.应用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奉献力量,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教学内容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序号 | 知识单元 | 知识点及要求 | 学时 |
1 |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知识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基本特征,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应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要求,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 2 |
2 |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知识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要求:了解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方式、手段,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和贫穷落后的根源;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民族独立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掌握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现实及产生原因,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应用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 4 |
3 |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知识点: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要求: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理解探索失败的历史作用、局限性,分析这些探索最终不能为实现中国独立、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这两个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局限性;掌握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运动中认识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单纯的农民革命不可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需要先进阶级来领导的原因。 | 6 |
4 |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知识点: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辛亥革命的失败。 要求:了解辛亥革命历史条件,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与进步性;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掌握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及其评价;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应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的局限性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 4 |
5 |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知识点: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要求: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掌握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生,认识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应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 | 6 |
6 |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知识点: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要求: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如何建立反动专制统治,国民党南京政权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斗争实践;理解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与进步性;掌握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认识这一理论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懂得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应用从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认识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 4 |
7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知识点: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要求: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提高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继承和发扬抗日军民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及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正确认识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应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经验。 | 6 |
8 | 为新中国而奋斗
| 知识点: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要求:了解抗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走向崩溃的经过和根本原因;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历史必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条件;应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4 |
9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知识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要求:了解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及必要性,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成就及教训;掌握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应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认识其实质和局限性。 | 4 |
10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知识点:良好的开端;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经历及其经验教训,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及其重要理论成果;掌握在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意义;应用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 2 |
1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 知识点: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求:了解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意义;掌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应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2 |
1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知识点: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要求:了解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应用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奉献力量,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4 |
合计 | | 48 |
四、教学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环 方式 学 时 教 学 内 容
| 学时 | 讲授 | 讨论课 | 习题课 | 课内实践 |
绪论 | 2 | 2 | | | |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4 | 2 | | | 2 |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6 | 6 | | | |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4 | 4 | | | |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6 | 4 | | | 2 |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4 | 4 | | |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6 | 6 | | | |
为新中国而奋斗 | 4 | 4 | | |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4 | 2 | | | 2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2 | 2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 2 | 2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4 | 2 | | | 2 |
合计 | 48 | 40 | | | 8 |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
1.教学方法: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情况下,注意文理科区别,因材施教,采用专题讲授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理论思维的训练。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件,实现文本、影像、图片等多种手段的互动沟通,给学生创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现力强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2.学习策略:以学生本身成长为出发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主题和要求,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贴近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五、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成绩组成
课程总评成绩 = 过程考核成绩×50%+期终考核×50%
(二)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类型 | 权重 (百分比) | 考核目的 |
课堂考勤 | 10% | 主要考核学生迟到、早退、缺课旷课等表现情况。 |
课堂表现 | 20% | 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课堂听课、课堂笔记、课堂发言、课堂参与等表现情况。 |
课程作业 | 20% | 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
(三)考试
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题型设有单选、多选、辨析、简答、论述、材料解析题等,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分析能力,考试内容不超出大纲。
试题类型 | 考核目的 |
单选、多选题 | 客观题,考核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全面考核学生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能力。 |
辨析题 | 主观题,考核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亦可考核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
简答题 | 主观题,考核学生对历史基本史实的再认、再现,侧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
材料分析题 | 主观题,考核学生分析、解答问题及其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
论述题 | 主观题,既考核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又考核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综合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
(四)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考核方式 |
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了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深刻领会怎样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在本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 |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新中国而奋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等能力。 | 考试 |
六、主要教学资源
(一)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二)主要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5辑).南京:凤凰出版社,1991-1994.
[1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中央文件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14]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
[15]邱小云.红色文化十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
(三)其他教学资源
1.学科相关期刊
[1]《历史研究》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2]《近代史研究》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主办
[3]《民国档案》杂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办
[4]《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
[5]《抗日战争研究》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
[6]《近代史研究》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主办
2.其他高校本课程教学资源
[1]中国大学慕课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PKU-1003769005
[2]中国大学慕课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https://www.icourse163.org/learn/WHU-1001717004?tid=1206055229#/learn/announce
[3]中国大学慕课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ZJU-210
责 任 表 | 执笔人 | 欧阳霞、管辉 | 专业负责人 | 欧阳霞 | 院 长 | 汪晓莺 |
参加 讨论 人员 | 欧阳霞、管辉、周成莉、危琦、钟睿 |
日 期 | 2019年3月2日 |